当前位置:首页 > 撩妹方法 > 内涵的情侣故事,污污的段子污到害羞

内涵的情侣故事,污污的段子污到害羞

污污的段子污到害羞,内涵的情侣故事。咱们平时说起来情侣故事,都会怎么认为呢?好看的电影嘛?还是动作电影呢?只有这些才是情侣故事嘛?难道你不想看一些有内涵的小故事?可以在看颜色故事的文章中学习和成长,岂不是一件美滋滋的事情,还可以给对象讲这些黄色的故事文章段子。

第一个黄色故事,是亡国遗民的故事,属于黄姓一族。

如今黄姓人口有2680万,比整个台湾省的人口还多。

黄姓的源起有三种说法,都和黄国有关。黄国位于如今的河南潢川,建于商代初年,春秋年间被楚国所灭,总共延续了一千五百多年。黄国虽然被灭,但黄国民众以黄为姓,将血脉传承下来。

污污的段子污到流水黄色故事:黄姓名人有战国四大公子的春申君黄歇、西汉著名丞相黄霸、唐末的黄巢、宋代诗人黄庭坚、元代纺织家黄道婆、民国开国元勋黄兴、反对三峡建坝的水利学家黄万里。

在潢川隆古乡,还发现了周代的黄国故城。城墙高七八米,由黄土夯筑而成,城内出土的青铜器有八百多件,有铭文的三十八件。和其他姓氏一样,黄姓见证和参与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看花临水心无事;啸志歌怀意自如。”清代“扬州八怪”黄慎的这副自题联,也可以视作黄姓一族的心声。

第二个黄色故事,是黄河的故事。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黄河就像一条长龙和护城河一样,一条长长的纽带。她在地理上的最大作用,是把海洋变成陆地,冲积出了华北平原,她在文化上面的最大作用,则是把北方联接在一起,形塑了最初的中国,膜拜黄色。

黄河的两大特点:一是含沙量高,每立方米34公斤,素有“一瓢河水半瓢沙”、“一石河水六斗沙”之说,在下游淤积了很多沼泽、湖泊、城池,形成了地上河。二是河道迁徙频繁,中游就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下游更是“九地黄河乱注”,北至漳河,南至淮河,其河道经常被黄河所夺。可见气势凶猛。

治河,也就成为历代王朝的重中之重。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西汉贾让的“治河三策”,从东汉王景的“堤防治河”到明代潘季驯的“束水攻沙”、“固堤放淤”,再到清代胡定的“汰沙澄源”,古人积累起很多治河经验和思想。黄河之水天上来,看到黄河之后,一种苍茫感和寂寥感会油然而生呀。

历代提到黄河的诗文不胜枚举,有的辽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有的壮美,“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内涵的情侣故事,污污的段子污到害羞

由黄河衍生出来的文化和自然景观也数不胜数。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古训,到玄妙万千的“河图洛书”,到河东、河内、河南、河北等地名,再到如今成为生态屏障的“黄河湿地公园”,汇聚成了一首气势磅礴、激荡人心的黄河文化的大合唱。

第三个黄色故事,上面的都是中国的黄色故事,这个是西方的黄故事。

1894年,英国有本《yellow》,作者群都是一帮有颓废倾向的诗人、作家等。

第二年,王尔德因同性恋罪名被捕,据说被捕当时,身上还带着一本《yellow》。《yellow》也因此受到连累,编辑部的窗户被石块砸碎,黄也成为色情的代名词。但王尔德身上带的是法国的小说《爱神》,属于廉价小说。当时法国的廉价小说都是黄色封面,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

20世纪初,美国的新闻巨头竞争,不择手段地攻击对手,不顾底线地迎合读者,《黄色小子》漫画也成为其中的砝码。这段时期也被称为“黄色新闻时期”。民国时期,我们的新闻行业将这一称谓直译过来,泛指色情,这也是“扫黄”的由来。

殊不知,西方国家这样的称谓,恰与当时的“黄祸论”——宣扬黄种人对白种人构成威胁、美国的排华浪潮同步。就连作家杰克伦敦都撰写《黄祸》一文,在他的一些小说中,将中国人、黄种人视为劣等民族,鼓吹这是对欧美世界形成威胁的“黄祸”。

污污的段子污到流水内涵的黄色故事

哲学家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一书中指出,人是故事中的存在。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都是生活在一个又一个故事当中。故事,为庸常的生活赋予了意义。圣经的创世论讲的是一个故事,达尔文的进化论讲的也是故事,黄土、黄帝、黄河则是中国传统中的黄色故事。我们相信的故事不同,历史和未来也就不同。

选择活在哪个故事当中,是个体的自由。就像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样,到底是老虎吃了派的母亲,还是老虎只是派的化身,观众不得而知,就看愿意相信哪个了。

但就整体来说,如果我们一直高喊扫黄,跟着西方用语习惯走,不细究这背后的人种歧视内涵和话语霸权陷阱,不尊重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呀,那到底是要扫谁呢?

黄色,原是中国最为尊贵的颜色,也是华夏文明的底色,如今却成为色情的代名词,一切腐朽的、消极的、暴力的、恐怖的内容都归于黄色文化,不得不让人痛惜。河南可说是传统黄色文化的集大成者,黄土、黄帝、黄河、黄姓都直接相关,河南的知识分子看到黄色被这样污名,更是难免心生伤心。

在我看来,有一种污染是语言污染,有一种污染是文化污染,作为舶来词的“Yellow”就属于这样的污染,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病毒,就像特洛伊木马一样悄悄植入进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隔断和传统文化的联接,自唾其面而不自知。

英国小说家《1984》的作者奥威尔说过:“思维的浅陋让我们的语言变得粗俗而有失准确;而语言的随意凌乱,又使我们更易于产生浅薄的思想。”百年来“黄色”一词的污名化,以及民众对于“黄色”的第一反应,都是文化中毒乐在其中。

以至于2010年全国政协委员王全书提议“扫黄”改名,并未得到舆论的广泛认同。被黄色化的“黄色”,由褒义变成贬义的“黄色”了,也就延续至今。我们还要继续让它这样“黄”下去吗?每年三月三,河南新郑都会举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拜祖时,谁好意思拍着胸脯说“我们现在还有个专门的部门叫扫黄办,别扭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