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土味情话 > 她最后去了相亲角

她最后去了相亲角

编辑:付付

如果你没听说过散步在各大公园的“相亲角”,那么只有两种可能:

1你已经结婚了。

2你的爸妈痴迷广场舞,眼里完全没有你这个儿砸。

———引

前段时间,有段关于“王思聪‘相亲角’遭嫌弃”的视频在微博上热传。

一组节目把王思聪的照片和信息带去有名的“相亲角”,惹来一位寻找女婿的大爷连连发表了各种担忧。

幼年期担忧:“这个...好像太帅了。”

原来太帅,也是一种罪过。

成长期担忧:“伦敦大学?国外的大学啊,学历高了。”

学历高了也不行?这和我们说好的不一样啊!

成熟期巅峰值担忧:“董事长?钱肯定有点多。”

有多少钱的才行呢?

大爷:“在北京,起码一万元以上吧。”

最后大爷森森谈了口气:

“这样的条件,要在北京二环买套房,可能还是蛮费力的。”

大爷,您呐可能会是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

“钱不是万能的,钱都是万达的。”

除了这位大爷,其他给自家闺女相亲的大爷大妈也都对王思聪做出了评价。

王思聪什么都好啊,职业好,长得好。

可是最后都不愿意选他做女婿。

“他太本事了,女儿不一定非要选董事长,基层的稳定的都可以。”

“他是董事长,可我家孩子是普通职员,他们将来肯定是缺乏共同语言的。”

“他竟然喜欢打游戏?年轻还是要不断地学习啊!”

“他长的太漂亮了!我的女儿一般般,不一定要找这么漂亮的!”

到虽然王思聪没有人要,但相貌、工作等都得到了大妈的一致肯定。

相比勤奋努力备受肯定的王思聪,下面的几位小哥就很可怜了。

郭敬明的照片一出现,从长相开始就被嫌弃得体无完肤:

“我不喜欢这种尖尖的脸型,这眼神也不好,好像很容易发脾气。”

并且,作家这个职业似乎也并不受到待见:

“他这样的,好像之后也没做出什么成绩来,平时生活不好的话,容易发脾气哦,没有安全感的。”

小岳岳岳云鹏的照片被端详了很久,大爷硬是沉默了半天...

令人颤抖的沉默...

大爷还是选择了直言不讳:

“这个外形我就不喜欢。”

看了这则充满恶趣味的视频后,不禁回想起在今年7月,各大网络平台以及我的朋友圈被刷爆的一篇文章。

名为《中国式相亲价目表:我儿子才33,不考虑没北京户口的姑娘,有户口残疾也行》。

文章以门当户对,不找外地人,以及“属羊歧视”和必须有房等条件,逐字逐句概括出了“中国式相亲鄙视链”,和“中国式相亲价目表”。

笔者以北京中山公园、地坛公园等相亲角的见闻为出发点,所得结论是否适用于全中国的婚姻市场呢?

如若不能,那么这些“鄙视链和价目表”就带着一点耸人听闻,撩拨地图炮制造眼球的嫌疑了。

大爷大妈自发组织形成的“相亲角”,其诞生和运转,本身就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社会现象。

除开本身的两性情感,还带有父辈人的“焦虑、欲望”以及我辈人的“偏见”。

其间充满矛盾和权力的驾控,反映出了当下两辈人的一系列社会需求。

本着不贴标签,不地图炮的心态,通过在成都人民公园相亲角一手资料的实地探查以及对北上广深相亲角二手资料的查阅。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为各位还原一个真实而深层面的“相亲角”。

在人民公园里似无头苍蝇一般瞎转悠了半天,最后终于找到了这片传说中的“相亲角”。

一个二十来岁的女生,170的个子站在“相亲角”里面,还拎着个相机,实在显得突兀。

我大概是这方圆寸地里,唯一的一个年轻人吧。

相亲角,是一个圈子,有着属于这个圈子特有的规矩。

如果一个小年轻,想为自己找对象,而亲自奔赴相亲角,这就是属于坏了规矩不成体统的另类人。

原因很简单,大家都是放满简历铺在地上相亲,而你跑来“真人秀”,自然就成了相亲角里显眼的一员,抢走了被人的资源,自然不受其他大爷大妈待见。

就像进人才市场也有文凭做“门槛”,在相亲角亦如是。

在相亲角兴起的中大型城市里都有一些列不成文的“市场淘汰”机制。

就拿北京上海来说,“进角标准”则是:子女均有一套自住房,其父母也有本地的自住房。

也就是说,有条件进入相亲角,并且会守着自己子女的“简历”,而不是放上简历匆匆离开任其飘零的父母们,基本上都能供得起两套及以上的本地住房,有城市户口。

其中大多数父母,受教育程度比较高,或者是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社会中产阶层人员。

而“简历”中的帅哥和美女,也都以白领居多,也是年青一代人里的中产阶层。

具备这类条件的父母们,大多属于“知青一代”里的返城青年。

上山下乡历经文革,是她们这一代人共同拥有的人生经历。

而现在年关将至,备受逼婚之苦的城市小年轻们,一想到逢年过节回家,被父母亲戚问起:

“你都多大了,还不结婚啊?”

胸口揍疼,哀怨悲戚,怎一个“怕”字了得。

但实际上,大多数的城市青年们,是无法体会到这一部分父母心中那个“怕”的。

01父母的焦虑:

为何“相亲角”如此看重学历?

回顾历史,在1947年-1959年出生于城镇,并于1967年底-1979年初,当时进行上山下乡的青年共有1674万人。

这一代青年人在当时的十几年中,教育几乎完全被停滞。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大学找那个也只接受了约55万余人的“知青”。。

在那个时代,不同于当下遍地大学生的情况,那年头的文凭是比金子还要珍贵的东西。

而教育程度也成为官员提拔、企业领导等的重要参考标准。直至1983,文凭则直接成为了升职与否的基本依据。

也就是说,你想从普通无产阶层,上升到中产阶级,那么文凭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更何况,随着时代发展,学历的重要程度日渐凸显。

相信我们这一代人,从小都被念叨过这样一句话:

“你如果不好好学习,上不了好的大学,以后就没有好的工作,就没有钱,没有好的生活。”

就像天冷了快穿好秋裤的道理一样,我们都有着来自不同地区的同一个爸妈。

因为他们亲眼见过“千军万马走钢丝的高考”,尽管解救了一部分“知青幸运儿”,但实际上更多的人则在后来年头里的“下岗大潮”中,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

文凭往往能超越户口和房产,成为了相亲角父母交涉中,被第一个关照的问题。

年轻人相对关注的情感因素以及三观等,在相亲角里,几乎无人问津。

大爷大妈们似乎并不关心这类问题。

当时大部分的下乡知青,在缺乏情感经验的前提下,匆匆结婚,而结果则是被永远留在了农村。

即使当时没有政策明文规定知青不可以谈恋爱,但后来无论是招工、招生亦或征兵,已婚青年都被拒之门外。

她最后去了相亲角

因此在当时知青一代的认知中,婚恋意味着有可能一辈子留在村里。

而搭上“高考快车”的幸运儿,见识了他人留在村里的恐怖,经历了下岗浪潮的冲击。

在这辈父母的心中,爱情以及新婚甜蜜,冲淡不了经历带来的恐惧。

在相亲角,很少父母会提及感情或是三观是否合得来这样的因素。

对于他们而言,没有谁能比曾为“知青”的自己更知道“被耽误”的辛酸,所以本能的带着对于婚姻的焦虑,走入相亲角。

说他们把儿女“贴上标签”进行谈判和交易,确实太过片面。

操不尽的父母心,其实只是在他们的认知水平和人生经历中,希望能为自己的子女某得更平稳、不被耽误的人生。

02欲望与买卖:

房产的背后代表了什么?

除了学历,在相亲角还有一些被“明码标价”的东西:户口房产身高,属羊的不要。

相亲角之所以被大部分年轻人鄙弃,最重要的原因不外乎就是关于户口、财产的硬件筛选。

在相亲角里,有一条潜规则:

原本来说,子女的婚房,绝大多数由男方父母购买,至少能付得起首付。

但这条规矩在相亲角里,则被提升成为:

要求子女必须具备自住房。

相聚于相亲角的父母,大多经济条件都不差。很多女方家庭也买得起房子,但任然要求男方家庭也要买得起。

这里,常常出入人民公园为女儿奔波的张阿姨,直言不讳地说道:

“房子,我家是买得起的。但男孩子家里还是得买。”

“道理很简单,你家里生了儿子,难道没想过儿子长大了回去媳妇嘛?几十年的时间,都不为这个做点打算做点准备?”

“好的家长都会考虑到这个问题,我总不能把女儿嫁到一个什么都不管,指着蹭媳妇的婆家去。”

“嫁女儿也是选婆家,好婆家坏婆家,这个问题上就是差别。”

而户口,在相亲角中,就显得更加“一口价”。

很多年轻人觉得相亲角充满铜臭、势力、现实,其实也无可厚非。因为在这个地方,确确实实是把这些都摊在明面上进行互相筛挑和谈论的。

在“本地人”的家长眼中,户口问题之所以如此重要,一方面是由于它关乎到社会资源的问题;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下乡知青”返回城市的父母,对于城市户口的宝贵性,深有体验,是与同人社会身份紧密相连的。

时至今日,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

个人价值的体现,由以前的政治身份为主导,变成了“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个人品质”为主导。

相亲角之所以变得铜臭,也是由于“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个人品质”所折射出来的直观表现形式。说白了,也就是:

钱财、房产、学历、形象外貌等,这一系列“看得见”的东西。

03两代人的狭隘

大爷大妈的狭隘显而易见;

而我们的狭隘却难以自查。

在相亲角里,大部分的父母们,招女婿都比较关心:年龄、身高、职业学历、户口、有无车房这一类硬件设施。

而找媳妇则侧重于外貌、身高、职业性格,学历相当即可。

可见,“郎财女貌”这一传统观念,在相亲角里确实得到了印证。

也正因如此,而立之年还混迹于基层工作的男性在相亲角里几乎无人问津。

而“大龄剩女”们的地位,也是黄叶飘零,非常尴尬。

吴大爷在人群中踌躇了许久,在与其交谈中,他也是无奈提到:

“我女儿优秀啊,北大的博士毕业。可是明年就35岁了,比她条件好的男人,基本也都40往上了。”

“可人家全要二十几岁的小姑娘,要不是没办法,谁愿意天天往这里跑啊。”

尽管如此,吴大爷心中也很明白,即便是在相亲角,女儿也不会有太多的机会。

中国男性最理想的结婚年龄,通常在30岁以后;而女性则是从25岁起,便开始逐年递减。

再加上女性体质上的逐渐衰老,以及生育期也有一定时限。

在面对时间的问题上,现实对待女性远比男性要残酷。

即便同样都是“大龄”阶层,但“剩男”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选择“剩女”的。

大部分的男性,往往都能通过30岁前后的自我奋斗,获取一定程度的经济能力。

面对择偶选择,自然也会将重心放在二十来岁芳华正茂的年轻女孩身上。

女人一旦过了30,就很难做出选择,大部分在相亲角里的大龄女性,都只能处于被人挑选的位置。

其对男方的要求,也相对年轻女孩低了很多。

85后剩女与89年女性的相亲角要求对比:

通过不完全调查了解到,家长在谈论的到“剩女”时表示:

宁可选择二婚女性,也不愿意选择三十好几也没结婚的。

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女人,到了这个年纪也没有结婚,会担心对方是否存在心理问题。

而大部分都市“剩女”们的观念,其实也很简单:

“面对父母的催问,我的心里也很焦急。百善孝为先,不结婚不成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不孝。”

“也许,放弃遇见自己喜欢的那个人,随便找到一个能凑合过的,也挺好。”

“可是,最后还是对爸妈说了‘对不起’。我还是做不到放弃自己的坚持。”

在她们眼里,自己能力,已经足够照顾好自己以及父母。

这早已不是需要女性去依赖婚姻来进阶生活品质的时代了。

也有一部分是由于身边朋友结婚离婚又结婚再离婚这样的情况,面对普遍增高的离婚率,心里惶恐,害怕受伤。

与其如此,不如自己一个人活得自在一点。

“谈恋爱不好吗,为什么一定要结婚呢?”来自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都市优秀小仙女。

在我走出相亲角之后,回望这篇热闹景象,突然意识到:

所谓的狭隘,其实属于整个人类,而并非是某一代人。

大爷大妈们画出“门槛”,少有过问子女的真实需求,狭隘之处显而易见。

而属于我们自己的狭隘,却难以自查。

谁不是一边闹着要“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一边又揣着苹果想着蜜桃,睡过之后,天亮就忘了呢?

?

做这“相亲角”的选题,最初是想和大家认真聊聊:

我们和父母,在婚恋观、择偶观上产生过怎样的分歧?

又或者是你们有没有参与过相亲,对“相亲角”这一社会现象有怎样的看法。

言至于此,竟有了另一番惆怅。

坚持自己的坚持,还是遵循社会趋势,对于女性来说,很难。

同样,事业与家庭,红玫瑰与白玫瑰,情人与妻子,对于男人来说,也有太多太多的困扰。

人生,确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

现在是2017年12月20日,晚上10点43分。

圣诞节快到了,2018也快来了。

我站在成都某处的地铁站口,点了支烟。

我不知道以后会遇见谁。

辜负谁,亦或是被谁辜负。

但我知道路在前面,时间不容许我原地踏步,赶不上末班车,就惨了。

我们的人生也不再会有第二个2017年的12月20日。

没有重来的机会,前行,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