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古诗的常识
- 土味情话
- 用户投稿
- 2024-04-14 15:10:55
1,被称为"诗仙"的诗人是谁
2,被称为"诗圣"的诗人是谁
3,李白和杜甫被合称为"大李杜",那么被称为"小李杜"的是谁
(李商隐和
杜牧
4,诗作流传至今最多的诗人是谁
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9300多首,被誉为"六十年间万首诗".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
【近体、古体】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
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
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
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其余
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
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
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稜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
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以下引
诗均以杜诗为例,不再注明):
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但在普通话读来并不押韵。
又如第二首:
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以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猜”和“回”......更多唯美的句子:www.weimeidejuzi.cn
1,被称为"诗仙"的诗人是谁
2,被称为"诗圣"的诗人是谁
3,李白和杜甫被合称为"大李杜",那么被称为"小李杜"的是谁
(李商隐和
杜牧
4,诗作流传至今最多的诗人是谁
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9300多首,被誉为"六十年间万首诗".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
【近体、古体】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
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
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
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其余
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
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
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稜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
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以下引
诗均以杜诗为例,不再注明):
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但在普通话读来并不押韵。
又如第二首:
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以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猜”和“回”......更多唯美的句子:www.weimeidejuzi.cn
〔唐〕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王贞白《白鹿洞诗》:“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唐〕杜荀鹤《闲居书事》:“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宋〕苏轼《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来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朱熹《读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陆九渊《读书》:“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明〕于谦《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清〕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清〕法式善《读书》:“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
〔宋〕朱熹《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宋〕朱熹《劝学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宋〕刘过《书院》:“力学如力耕,勤情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捻时.”
〔明〕汤显祖《正觉寺示弟儒祖》诗:“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明〕宋应星《怜愚诗》:“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
〔清〕潘际云《厂桥》:“细雨无尘驾小车,厂桥东畔晚行徐.奚童悄向舆夫语,莫典春衣又买书?”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裴说《句》:“读书贫里乐,搜句静中忙.”
〔唐〕许浑《寄殷尧藩》:“宅从栽竹贵,家为买书贫.”
〔唐〕杜荀鹤《书斋即事》:“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
〔宋〕苏轼《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宋〕陆游《寄题吴斗南玩芳亭》:“读书不放一字过,闭户忽惊双鬓秋.”
〔宋〕范成大《寄题王仲显读书楼》:“嗜书如嗜酒,知味乃笃好.”
〔明〕杨循吉《题书橱》:“当怒读则喜,当病读则痊.恃此用为命,纵横堆满前.”
〔清〕刘岩《杂诗》:“有书堆数仞,不如读盈寸.读书虽可喜,何如躬践履.”
〔清〕汪莹《示儿》:“读书能养气,乃为善读书.”
〔清〕袁枚《寒夜》:“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
〔唐〕杜牧《读韩杜集》:“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
〔唐〕薛令之《草堂吟》:“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读诗书向灯烛.”
〔唐〕姚合《别贾岛》:“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
〔唐〕韩愈《符读书城南》:“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宋〕王安石《寄吴冲卿》:“物变极万殊,心通才一曲.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宋〕苏轼《送任极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别来十年学不厌,读破万卷诗愈美.”
〔宋〕刘克庄《......更多唯美的句子:www.weimeidejuzi.cn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
关于学习的诗句
一、立志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二、勤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三、惜时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烦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水去汩汩流,花落日日少。万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四、方法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语文名师支招:注重五点学习古诗词古诗词以其特有的风韵,令很多中学生朋友为之着迷,暑期给这些爱好古诗词的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充裕阅读时间。仅仅是能读会背距离全面领略古诗词还有很大的差距,河北省实验中学高中组的高峻岭老师提醒同学们,鉴赏古诗词要注意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如何在短时间内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进而鉴赏诗歌的写作手法,应该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注意五方面内容。一、结合注释,了解创作背景。如杨万里的《初入淮河四绝句》。如果没有诗下的注释,我们只认为这是一首写景的诗。但加上注释,我们可以判断出这首诗表面句句在写景,实则是通过写景表达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二、了解诗人的生平。如李弥逊的《春日即事》。从字面上看,作者描写的春日环境是幽静凄清的,情绪是低沉的。但问题答到这个层面上还不够。我们结合一下诗人的生平可以知道,李弥逊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从中我们获得的信息是:他政治上从位高权重到大权旁落,人情上从门前的车马喧闹到门可罗雀。那么这种低沉的情绪即是他政治上失意的落寞和对世态炎凉的感叹。三、明确意象的象征意义。古典诗歌的意象一般具有固定的象征意义,比如松、梅象征高尚的节操;牡丹象征富贵;柳象征送别、留恋等。诗人在用到这些意象时,一般都和自身联系起来托物言志,这样,在其固有的象征意义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诗作,主旨就不难理解了。四、善于发现“诗眼”。一首诗里,诗眼往往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显示全诗的思想。它是诗中最能体现事物精神、表现诗人感怀、概括力最强的语汇。品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词语来品味,看它在拓展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的作用。五、利用诗歌的结构来理解诗歌的内容。触景生情的诗,往往先景后情;借景抒情的诗,一般是先情后景。了解了诗歌的结构,能让我们更快更好地理解它的内容。高老师表示,中学生朋友在面对古诗词问题时,一定要把题干看仔细,找出意象、诗眼,了解诗歌的结构,在纵观全局的基础上,再结合问题本身,相信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一、结合注释,了解创作背景。二、了解诗人的生平。
三、明确意象的象征意义。古典诗的意象一般具有固定的象征意义,比如松、梅象征高尚的节操;牡丹象征富贵;柳象征送别、留恋等。诗人在用到这些意象时,一般都和自身联系起来托物言志,这样,在其固有的象征意义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诗作,主旨就不难理解了。
学习古诗的方法主要包括:
一、要了解所学古诗的历史背景,了解这首古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样有助于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
二、要紧扣诗题,了解内容,学习古诗时,要学会理解题目,然后紧紧扣住题目,这样才能想到作者想写的内容。
三、要自己反复朗读,自己体会古诗其中的诗意,这样在体会到古诗诗意的基础上,朗读出诗句中的感情。俗话说:“熟读百遍,其义自见”;“不求字字皆有解,但得诗中三分味”。在理解诗句大致内容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这是重点,也是学习古诗的最后一个环节。
诗是一种思想高度凝练、高度集中的文学体裁,我们学习古诗,就是要将这种被集中、凝练化的语言。具体化,所谓具体化,我想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将诗的意境重组,将诗人的感情再现,让诗歌掺入读者的思想。
了解这些,那么我们在学习、鉴赏古诗时就应有条理、有步骤地去解析古诗,领会诗中蕴含的意思。
一、紧扣诗题,了解内容
有些古诗,诗题便是内容的眼,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中主要写了夏夜词人在黄沙道上见到的、听到的以及想到的,在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这首诗写诗人夜晚在船上的见闻。学习这类古诗时,应先理解题目,然后紧扣题目,让学生猜想内容,在猜想过程中了解诗人写作的内容。
二、围绕诗句,猜想主题
由于古诗短小、精悍,因而留给我们联想的空间极为广阔,也正因为诗歌以极简略表现极丰富,所以读诗时难免靠“猜想”,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把握住有限的诗句,去了解诗歌的主题:或反映民间疾苦,或抒发个人胸臆,或痛斥朝政腐败,或自怜悲惨身世……如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面是写残花并不是无情的,到来年春天它便化作泥土去滋养、保护花朵,其实是在暗喻自己,虽然遭到迫害,但理想与信念是不会变的。这一点是需要学生去猜想的.。
三、把握重点,品味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形象,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如花、草、山、河等表现主观感情,我们在学习古诗时,还应透过这些事物的表象,看到内蕴的情感。如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何“烟”会“直”?为何“长河”会“圆”?其实这诗句写出了边塞烽烟的坚毅、劲拔之美,同时“圆”字给人以亲切而略带苍茫的感受,这也是当时被排挤出京城的王维的内心感受。
四、了解作者、历史背景
许多古诗的创作与作者的身份及历史背景有相当关联。如文天祥写作《过零丁洋》时,正值宋兵被金兵围攻,宋军面临着兵败的危险,看到这一切,作为接触爱国将领的文天祥,发出“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感叹。可是,由于朝廷的腐败无能,他眼见报国无望,最后以一句流传千古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
五、反复诵读,悟出诗情
俗话说“熟读百遍,其意自见”。读对于小学古诗教学来说应该是个关键。一首诗,要将它读通,这是基础。然后在理解诗句大致内容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这是重点,也时古诗课堂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
古诗词的特点是“格律”,按格律来做。格律包括:字数、句式、每个字读音的平仄、押韵、对仗等。诗和词的格律不同。常说的唐诗,包括五言律诗和绝句、七言律诗和绝句,这四种分别又有平起、仄起、入韵、不入韵等格式,共十六种基本格律。常说的宋词,分很多种“词牌”,各有不同的格律,有的相同词牌还有定格与变格之分。诗词的格律、韵书,不可能在这里详细解释,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的知识。
我以自己的《锦缠道·中秋》为例,作以解释。
“锦缠道”是词牌名,如同“满江红”、“西江月”一样。
“锦缠道”的格律: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此牌分上下两片,六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仄韵。过片五个字是上一、下四句法,也就是“仄/平平仄平”,前一个字和后四个字要停顿。填词最好用《词林正韵》,也可以用普通话的《中华新韵》。
我的《锦缠道·中秋》内容如下,可以与词牌要求对照:
岁去年来,又是这般时候。
正秋风、蟹肥菱瘦。
桂花着意黄昏后。
笑语欢言,月弄庭前柳。
怅一轮玉盘,半壶浊酒。
太匆匆、月新人旧。
纵恋欢、寂苦当难耐,广寒宫畔,有处栽田否?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吃一堑,长一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宵一刻值千金。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191006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